![]() |
Hong Kong Salesian School Old Boys' Association |
![]() |
慈幼學校的誕生 (點點照片可放大) 翻閱幾十年前的校刊,找到盧文公老師寫的一篇文章,講述慈幼學校誕生時的細節。盧文公是慈幼學校開國功臣,從上世紀四十年代起已在慈幼學校任教。 他論及的資料非常珍貴。但他的文章以古文寫下,比較難讀。我嘗試將它以白話文重寫,又再加入一些資料,希望將慈幼學校誕生時的歷史記下。 1906年,第一批六位慈幼會會士從義大利抵達中國,並在澳門展開工作,成立了慈幼會在東亞的第一座會院。 這一所無原罪工藝學院,後改名為慈幼學校,是為澳慈的前身。 葡萄牙在1910年發生革命,連帶慈幼會被逐出澳門,要轉往香港及廣東。1927年,慈幼會在香港接辦了馬利諾傳教會的聖類斯工藝院,即是現在的聖類斯中學。 1931年,慈幼會在筲箕灣開設了神哲學院,即是現時的修院;又在1934年開辦香港仔兒童工藝院,後改名為香港仔工業學校。在二次大戰前,慈幼會在香港已有三十多年歷史。 二次大戰結束後,學校漸漸發展,學生日多,增至百餘人,需要分級授課。於是增聘了楊兆聯、梁福全、陳仕顯分擔教職。 翌年,加設高小部,再加聘馬兆璉、吳冰、莫乃宣。慈幼學校已成形為標準小學。1947年,第一屆小學同學畢業,是學校一個重要里程碑。 1940年代末期,學校已不敷應用。按統計,寄宿生有九十名,其中十七名由社會福利會送來,五名由醫務處送來,九名由聖雲仙善會送來,三名由兒童保護局送來,其餘多是由戰禍而成的孤兒,標準宿膳學費是每月三十六元。 走讀生有五百名,每月學費十元,但學生大多半費,無力負擔者可全免,亦設有免費義學。再者,加入慈幼會為修士者亦有增加,需要有進修的地方。 慈幼學校同學會 連結: 同學會網站 同學會 Facebook專頁 同學會Twitter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