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ng Kong Salesian School Old Boys' Association
 


盧幹之老師在50年代已在慈幼學校任教,歷時33年才退休。他是慈幼學校開國元老,經歷早年學校成立及興建第一所校舍。有很多由小學至中學都在慈幼受教育 的同學都曾受教於他,一定會對他印象深刻。他退休後移民加拿大,現居於Edmonton。他近年健康大不如前,已入住療養院,雖然記憶力衰退,但仍為愛華 報寫每週社論。為祝賀慈幼學校建校60年, 盧幹之老師寫了下面這篇文章,細說慈幼六十年的往事,請大家參閱。點點照片可以看到放大版本。

**********

慈幼六十年說往事
盧幹之

鮑思高神父是十九世紀偉人,是宗教家又是教育家,他創 立慈幼會、母佑兩大男女修會,創「預防教育法」,主辦學校,遍及全球(羅馬有慈幼宗座大學)。三十年代慈幼會傳入中國,在北京、上海、澳門、香港、雲南、 曲江均辦有學校。香港由天主教辦的學校,有華仁、聖心、聖若瑟、喇沙、瑪利諾、聖方濟書院;它們由於歷 史悠久,人才輩出,為社會所認識。慈幼會所辦的學校,在五十年代因我在華僑、星島日報廣為宣揚(如慈幼、港九鄧鏡波、香港仔工業等學校),也逐漸為大眾所 認識。有人說我是神職人員,那時的院長余佩琪神父就曾以此話柄取笑我。

香港慈幼學校創辦於一九五一年,現已六十年了,我以白頭宮女說往事,不得不把年紀公開(八十八歲)以證明歲月。慈幼學校最早的院長是余佩琪神父,繼任者有 馬耀漢神父(是華人首位省會長)、沈基昌神父、劉曉明神父、陳興翼神父、謝肇中神父、黃光照神父。我服務慈幼三十三年,退休後八三年來加創辦愛華報。我們 組織同學會,有很多神父都是慈幼舊生,我曾說「一日慈幼仔,終身慈幼仔」,我的四個兒子都是慈幼仔。在北美服務的神父,如林健漢、張士彬、麥振群、劉曉 明、吳天福、吳頌先、張錦泉、潘大年、劉加榮、符牧德、何國漳等都曾在慈幼服務。慈幼舊生以「實幹」出名,他們在堂區擔任實際工作,不求聞達。慈幼的運動 及音樂頗為著名,有揚名英國「黑池隊」,有音樂大使,有游泳健將,有水球教練。

Lo Kon Chi








(附圖:盧幹之和麥振群神父。麥神父(右)本身為五十年代慈幼仔,60-63年回母校寄宿部及英文小學校服務;68-76年晉鐸後回母校中、英文中學部服務;80年後一直在加拿大從事華人牧民工作。)


我與慈幼會淵源甚深,我的家鄉韶州教區是由慈幼會主理,有一位中華區會長畢少懷神父,因為找不到繼任人,做了三屆會長,長十八年。曲江辦有勵群中學,每年巡遊,銀樂隊非常壯觀,受人稱讚。

慈幼學校興建校舍,為了籌款,每年都要舉行「賣物會」,有一位潘姓同事,曾多次往拜訪胡文虎,率獲捐款十萬元(六十年代數目不少),余院長曾給他二十元茶 資,他說「不止此數,不必喇」,因為人人都要出力嘛。余院長則被譏為「籌款神父」,他有毅力、沉默溫和,有人緣,樂於工作,受人尊敬。慈幼學校現有三座校 舍(第一座是一九五一年建成,有課室十八間),每隔十年就興建一座,現中小學共有學生約二千餘人,有禮堂,有室內運動場,可說是一間完備的學校。慈幼第一 座校舍興建時,要開山劈石,曾有工人遇害。慈幼斜坡行人道,我行了三十三年,我的中年在慈幼渡過,我不悔不轉校,反而 樂於現實。

六 十年代,院長馬耀漢神父要轉為津貼,我贊成。慈幼學校小學部之後是由政府津貼,薪金與官校小學相同,那時有很多廣州中山大學畢業的同事。慈幼會辦有「備修 院」,我不贊成停辦,因為備修院是儲備神份人員,(雖然付出不少,但有收穫),故慈幼會能發展得很快,我曾在備修院住宿,與由上海遷來的哲學生、神學生相 處,故有很多神父與我相識。

慈幼學校很注重宗教教育,有聖經(宗教)課,曾舉辦「聖經問答比賽」,每逢宗教節日必有慶祝;每日上課前,必排隊念經(祈禱)然後進入課室。後因時代轉變,教育當局的種種理由,令宗教氣氛淡化,我感到無奈!

港英時代,政府獎勵教會辦學,免費撥地,興建校舍,永遠存在,使教育發達,誠良策也!「六十是中國花甲之期」時間不算短,是喜事,是值得紀念的!

Lo Kon chi 2











(附圖:陳日君樞機探訪盧幹之老師)

*********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