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ong Kong Salesian School Old Boys' Association
 


大操場的石牆

(點點照片可以看到放大版本)

 

六十年代畢業的校友,不知道大操場建了一幅石牆。八十年代及之後畢業的校友,對這幅石牆已習以為常。兩代人對石牆的印象截然不同,老一輩的十分驚訝石牆的存在,而年青的對石牆有複雜的感情。但最令我覺得奇怪的,是無人知道石牆為何存在。連七十年代經歷石牆興建的校友也說不清楚。我於是在個多月前進行問卷調查,試試能否找出真相。

stone_wall_1.JPG






(歷史照片。聖母岩旁的山坡未倒塌,尚有植物。石牆尚未誕生,大禮堂後有小屋,山上有寮屋。)


幾個星期下來,有631位校友看過問卷,回答的總共有98位。有42位說石牆和大操場的斜坡在70年代倒塌有關,石牆是為該事件興建,又可在再有石塊墜下時提供保護;38位說石牆是用作網球練習;8位說是為足球射門練習之用。有同學懷念學校生活,記得曾在石牆下罰企,在牆後換衫,或在牆前哭訴懺悔。亦有同學說牆上畫像是紀念大禮堂加建新翼。最神奇的是有校友追溯到40年代在柏架山發生的空難,說石牆是被毀的建築物殘骸。

stone_wall_2.JPG





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(重修後的大操場斜坡。石牆只在籃球場一角。)

我詢問資深的神長和老師,得到一個較為準確的答案。石牆和大操場的斜坡倒塌事件有關;1972年一場風暴,使大操場鄰近聖母岩的一幅山坡塌下,大操場不能使用,大禮堂亦有損毀,重修用了大半年時間。石牆在1973年興建;當時斜坡重修工程正在進行,可能尚有餘下的建築材料和施工人力。但石牆和安全無關;一幅小小的牆只在籃球場一角是不能抵擋墜下的石塊。興建石牆真正的目的是供神長和同學練習網球。當時的神長真有長遠目光,因為70年代網球尚未流行。張德培剛在1972年出世,要到1989年取得法國網球公開賽冠軍後香港才有網球熱。70年代慈幼學校已有網球練習石牆,但據聞網球只是小眾活動,於是大家都發揮慈幼優良傳統,用石牆作足球射門練習,這個石牆用途反而最為歡迎。

stone_wall_3.JPG
學校在2003年開展了校舍改善計劃,到2007年完成,工程是在大禮堂前加建新翼,門前的簷篷要拆卸。為紀念大禮堂門前舊貌,有藝術家校友義務將石牆從新油漆,畫上大禮堂正門的原貌。這是石牆的最新用途。


(石牆上的大禮堂正門原貌)


轉眼間,石牆原來已存在了39年,其未來會是怎樣呢?最新消息:不是那麼美好。因為排球場被收回興建修院大樓,連帶足球場都要作輕微調整;環繞足球場的跑道亦要重新規劃,而石牆正是在其位置。如果沒有其他解決辦法,石牆可能會被拆除而不能渡過它的40歲生辰。到時我們又要組織紀念石牆活動了。

stone_wall_4.JPG(現時跑道與石牆的相對位置)


慈幼學校同學會
連結:
同學會網站
同 學會Facebook專頁
慈幼學校網站